劉六、劉七起義是怎么回事?
應該“民變”很貼切點,
因為本朝是這樣崛起的,所以過度鼓吹和美化古代的民變,如果再過一百多年,也會打壓這種言論的,就像曹丕是通過權臣篡位取得天下,開始他會美化“禪讓有理”,但之后哪個臣子敢說“禪讓”,那估計也是找死。
至于說民變,可以說,歷史上所謂的民變,幾乎沒有是農民階級領導的,也不是為了農民階級的利益,既然不是農民領導的,也不是為了農民,怎么敢說是“農 民 起 義”?
民變是由誰領導的呢?小地主、小富豪、小知識分子、商人,這些人有見識,有實力,有志向,想當統(tǒng)治階級,但正常途徑(孝廉、科舉)無法實現(xiàn)愿望,就非正常途徑了。
科舉制度最開始的目的,就有一個是這個,給有志向的人一個實現(xiàn)愿望的渠道,而不需要通過造反來實現(xiàn)。李世民望著科舉的人,就說“天下英雄盡在吾彀中矣”,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內,
那些有錢,又有志向的人,不滿足于做個有錢人,想當官,于是想科舉實現(xiàn),無奈科舉無法實現(xiàn),那就造反吧!正好“政治黑暗”“民不聊生”。。。
陳勝吳廣、劉邦、李自成、張獻忠都是原來朝廷小吏,黃巢是私鹽販子、黃巢、洪秀全都是科舉失敗了,
你問得劉六劉七也是地方土豪,在大明武宗正德年間造反的人。
一個王朝發(fā)展了一百多年,必然會出現(xiàn)問題,比如,古代土地能養(yǎng)活五千萬人口,由于開國后都會出現(xiàn)的爆發(fā)式增長,人口到一億了,而糧食就那么多,其次,土地私有,互相買賣,必然造成土地兼并,如果遇上災年,民不聊生就很正常了。
有些人一看,就覺得機會來了,典型的發(fā)國難財,老百姓活不下去了,突然有個人一頓演講,參考“我的奮斗”,跟著他造反有飯吃,于是農民就跟著了,
很多人都不清楚有劉六、劉七起義這件事。我們先從一個詞語了解,“流里流氣”這個詞語就是出自劉六劉七起義這件事。
劉六劉七起義發(fā)生在明朝中期,在北直隸(今河北地區(qū))的一次大規(guī)模起義。這是真實的歷史事件。
劉六原名劉寵,劉七原名劉晨。他們原先是在霸洲打家劫舍的一群響馬賊,于正德五年(公元1510年)在霸洲好動起義。
而山東的楊虎也響應起義,兩軍會合越發(fā)強大,在正德六年攻下河北山東,是朱明建國以來第一次大規(guī)模的起義。
后來也是在霸洲跟朝廷大軍丈戰(zhàn)一場,兵敗劉六劉七楊虎等人分兩軍作戰(zhàn)。最終劉六劉七死在戰(zhàn)爭中。
只要記住“流里流氣”這個典故,腦海里就會想起明朝的劉六劉七起義。
首先我說一下,這個起義是真實存在的,雖然名字看著跟鬧著玩一樣,但確有其事!
劉六和劉七是兩兄弟,劉六原名劉寵,劉七原名劉寰,之所以叫劉六劉七,應該是按排行來的。劉六劉七起義發(fā)生在明朝明武宗年間,當時社會上是個什么情況呢?當時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特別貪玩,不管朝政,那么朝廷大權就落到了一個著名的宦官—劉瑾的手里,朝政一亂,下面就更亂了,土地兼并嚴重,貪腐滋生,農民被壓迫剝削地難以維持生計,許多人就走上了“落草為寇”的道路。
然而,我們的主角劉六劉七兩兄弟生活的卻并不差,兩人雖然生在河北農村,但大家要知道,河北是我國的武術之鄉(xiāng),所以劉氏兄弟自小就學習武藝,精通騎射,在鄉(xiāng)里頗有名聲。后來發(fā)生了一件事,改變了兩人的命運。
我們說過,那時候很多人落草成為了強盜,當時河北就出現(xiàn)了這么幾伙流寇,專門偷強官府的錢財,官府卻又破不了案,抓不到人,后來官府聽說劉氏兄弟很能干,就把他們招了過來,成了官府的臨時工,劉六劉七也不負所望,連破好幾宗案子,深得官府賞識,也被官府賞賜了不少財物。
這本來是件好事,但手里財物一多就被一個叫梁洪的人惦記上了,這梁洪也是有背景的,什么背景呢?他就是是劉瑾的親戚。當時的劉瑾權傾天下,這梁洪也就跟著囂張起來了,他向劉六劉七勒索財物,劉六劉七肯定不給啊,所以梁洪就向劉瑾告了狀,說他們是強盜,劉瑾就派了兵來捉拿他們,劉六劉七聽到消息后趕緊逃走了,但官兵不但把他們的家燒了,還抓了他們的家人。兩兄弟忍無可忍,就糾集了一票兄弟發(fā)動了起義,對抗官府。這么看下來,劉六劉七的經(jīng)歷跟被逼上梁山的林沖很像,都是官逼民反的典型!
兩兄弟起義后,響應的人很多,隊伍越來越壯大,從幾千人發(fā)展成為了幾萬人,看得出這朝廷確實無道,畢竟誰也不會放著安穩(wěn)日子不過,跑去造反??!不得不說,劉氏兄弟的起義隊伍相比歷史上其他農民起義的軍隊,紀律算是很嚴明了的,不亂殺不亂搶,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投奔過來。但起義軍隊畢竟不是正規(guī)軍,戰(zhàn)斗力方面沒法跟官方軍隊比。所以大部分時候劉氏軍隊都是在打游擊戰(zhàn),攻打一些防守較弱的城池,當時還有一支在河南起義的隊伍,由楊虎率領,兩支軍隊時聚時散,互相配合又各行其是,畢竟沒有統(tǒng)一的指揮,所以兩支隊伍被各個擊破了。
先是楊虎隊伍被擊潰,后面劉氏兄弟的隊伍轉戰(zhàn)到湖北,在黃州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湖北黃岡被打敗,劉六中箭落水身亡,劉七率領殘兵跑到了江蘇,最后在江蘇狼山全軍覆沒,劉七同樣落水身亡,起義徹底失敗。
歡迎大家留言討論。
劉六、劉七起義發(fā)生于明中葉正德年間,以河北霸州(直隸)為中心,波及山西、河南等地,標準的流寇主義,堅持了三年,后來被朝廷剿滅。
賦稅沉重,農村的生活很苦,民困已極,廬舍幾空。劉六、劉七光聽這名字,就知道他們的來源是很底層的。兩個人在河北當?shù)乇唤凶鲰戱R盜,其實就是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的游民,后來坐山為盜,慢慢形成地方性勢力。其實,在兩人正式起義之前,由于他們當了土匪,朝廷把家屬全部殺光。導致劉六劉七憤而起事,愈演愈烈。不過,不可對此種起義有太高評價,他們之于秩序破壞大于建設性。由于起義軍魚龍混雜,到了山東,燒殺搶掠,無惡不作,留下了“流里流氣”這個民間典故。
當紅宦官劉瑾派寧杲為“捕盜御史”,專門阻止起義軍的變亂。朝廷為了防止叛軍流通個擴大,除了重點防御,集中兵力剿匪之外,還在基層制訂了一系列措施,《明史紀事本末·平河北盜》稱:
奏立什伍連坐法,盜賊捕獲無虛日,每械盜賊入真定,用鼓吹前導,金鼓之聲彌日不絕;
吸引游民,實施招納,宣布流民復業(yè)者,官給廩食、廬舍、牛種,復五年。明朝地方政府這些連坐和控制措施,使得起義軍無法和朝廷抗衡,民間也反對變亂,沒有穩(wěn)定的經(jīng)濟來源,拖家?guī)Э?。而且?zhàn)略屢次失誤,導致被圍追堵截,最終只能成為流寇,走向滅亡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咸寧耐磨防腐地坪定制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咸寧耐磨防腐地坪定制廠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